2)第84章 磨刀霍霍_三国之少帝兴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议兵事。

  至于其他子弟也不乏出众之辈,而顾家则干脆是另一个问题的极端,比起朱家文武均沾,顾家就不一样,安安心心只走文臣的路数,然后顾雍不知不觉就是世家文臣之首,跟他同一辈的如张允之流该退的早退了,唯有这位一直稳居庙堂,一是顾雍名望很高,他是蔡邕弟子,大儒名声,民心所向。

  “子瑜,子敬,(诸葛瑾,鲁肃)都知晓此事,会暗自帮扶。

  幼平,子明(周泰,吕蒙)也会限制军伍,以助善长伸展。”

  “足够了。”

  周泰督濡须口,吕蒙督南郡,有这二人压着,动一动军伍倒是不难。

  就是鲁肃诸葛瑾诸葛瑾,虽说也是重臣,还真不好帮忙因为问题的重心从不在军,而是吏。

  乱世武人腾飞,现在南北对峙,逐渐安稳,文治肯定要压倒武功。

  刘辩想做的就是把隋唐开端的科举,提前嫁接到汉朝以来,但是他也不是傻子,知道这件事情有那么容易,

  不然也不会到这跟李善长和张居正这两个政治达人商讨了。

  至于为什么推行很困难,就要追究到时代本身了,首先汉朝是怎么选官呢,这个制度的名字叫察举制。

  察举,察举,观察而推举。

  开始的时候,是高祖刘邦感觉人才不够用,于是下令说各郡国给俺推荐些优秀的士大夫,这个时候还没有那么完善的制度。

  这都是在当时汉朝慢慢恢复平稳,要治理天下,所推行的准则。

  再到汉文帝武帝时期,这个察举制越来越完善,举孝廉,举茂才,察廉吏,推举官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说白了,你的德行一定要到位,最重要的自然是孝道。

  但是这种事情肯定是有弊端的,表现出来的孝道就是孝道?

  举出二十四孝里面汉朝的两个故事,第一个,埋儿奉母。

  一个叫郭巨的人养不起家人,心里悲痛,于是决定把自己儿子埋了,供养母亲。结果挖坑挖着挖着,挖出了黄金,当然这个事情真假肯定存疑,只是就事论事,这真的值得宣扬吗,诸君自思。

  第二个就是,怀橘遗亲了,主人公是陆逊的小老弟陆绩,他去袁术府上拜访,袁术拿橘子给他吃,偷偷拿了两个,走的时候漏泄了。袁术问他为什么要偷拿橘子,陆绩说母亲喜欢吃,所以拿了两个。

  emm……考虑到故事中陆绩才六岁,也许真的没想那么多,但是这种偷东西孝敬母亲的行为,真的可以被首肯吗?

  但是到了东汉末年,世道崩坏,察举制已经成了已为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想推荐只是一句话的事情,如果说这个人不够孝?

  那么就弄出一些孝的事迹,然后造造舆论不就行了?

  所以推荐出来的人能不能用,谁知道呢。

  曹操唯才是举,不就是想跳过这一环吗。

  刘辩把科举的雏形拿出来,但是不急着推行,也真是因为世家大族的原因,“此事能成功与否,就在善长此行了。”

  心里认同,但是表面上要把问题甩回去。李善长点点头。

  “不错,在下这一次能不能把事情办成,才能知晓推行这科举有多大阻力。”

  刘辩私下早就书信庞统诸葛,询问他们的意见,只是还没得到回复罢了。

  请收藏:https://m.it4b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