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27章 突袭蒲津上_南明大丈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站在一起,心中都会生出一股恐惧,但是他内心其实很细腻。

  这时他扫视众人,“这是自然,你们都近前来,本将有话要说。”

  先秦之时,秦国为四塞险固之地,所谓四塞,乃: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四关之内称“关中之地“。四关巩固,则秦旺;四关失,则秦灭。

  秦为何则四地建关,就是因为只要控制这四地后,从别的方向便很难打进来。

  要么绕道太远,要么就道路难行,总之要杀入关中,最好走的道路,就是破掉其中一关。

  陇山山脉横亘于关中西北,为关中西北屏障,萧关就在陇山山口的河谷低地,扼住从陇西通往关中的要道。

  为了防备雍凉劫掠的鞑子窜入关中,魏军在此驻军一万,由大将郝摇旗统领。

  五月二十六日,大晴天,关城上的魏军士卒,正忙碌的搬运箭矢、擂木、石块、火油等物。

  城墙上红夷大炮,大将军炮等火器一字排开,手持长矛的士卒站在火器旁边,远眺着关外。

  忽然,山谷中一阵轰鸣声传来,正搬运物资的士卒,不禁纷纷站起身来,扭头西望,感受到大地轻微震动,山谷中黄尘漫天。

  城上一名掌旅脸上一惊,看见快速向关墙移动的滚滚黄尘,顿时一声大喊,“有敌情!”

  一阵警钟敲响,大批穿着盔甲的魏军士卒,跑步登上城墙,郝摇旗也来到墙边,远眺关外,问身边一名将领道:“什么情况?来了多少鞑子!”

  将领拉长着脸,摇摇头,“将军,谷地蜿蜒,无法看见后面,但瞧着声势,至少数万!”

  郝摇旗一拳捶在墙垛少,“好,最好全来!”说完他一扭头,喝令道:“快马飞报王京,鞑兵来攻萧关!”

  陕西与山西之间,有黄河为界,黄河绕开黄土高原后,撞上吕梁山,被山脉逼得向南改道。

  黄河从北向南疾冲,水流湍急,造成陕西与山西之间,绝大多数河段,都无法渡河,再加上有吕梁山阻隔,陕西和山西虽然一河相邻,但是来往却并不方便。

  两地之间,唯一便利的通道,就是位于南部的蒲津渡。

  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也便于陕西和山西的联系,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在蒲津渡搭建了浮桥,到唐朝开元年间,李隆基为了进一步增强两地间的联系,令兵部对蒲津浮桥进行了翻修,以沉重的铁牛、铁柱深埋两岸,又以铁索作缆,上覆巨木,建起永久性的固定浮桥。

  这座浮桥在此后数百年间,数次遭受破坏,又数次被官府修复,如今依然健在。

  而清军和西魏出于对日后的考虑,都没有毁坏蒲津浮桥,使得浮桥依然连接两岸,而防止遭受对方的突袭,魏军和清军在蒲津渡两边,都各自驻扎着重兵。

  清军一边,主要是防守浮桥东面的蒲津关和蒲州府,魏军则防守东面的同州府,还有桥头堡。

  蒲津关位居潼关背后,被人称为“河东、河北陆道进入关中之第一锁钥“。

  唐初,李渊父子能顺利引兵自太原而下杀入关中,也主要是由于蒲津守将的不战而降。

  眼下,蒲津渡成为魏清两军必争之地,魏军掌握浮桥,则将清军堵在山西,并能威胁太原。清军掌握此地,退可保山西,进可入关中。

  有鉴于此,多尔衮派完满将喀喀木坐镇蒲州府,驻兵一万人,防备魏军夺取蒲州,并交代他务必要守住蒲津关,保证山西一地的安全,并为清军攻打关中做好准备。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求支持正版)

  .。妙书屋

  请收藏:https://m.it4b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