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027章 复古_贞观俗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而是卖。价格还定的非常便宜,一亩地一贯钱,价格确实不贵。但如果一般百姓买个一二百亩估计也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来,怎么办?

  可以贷款,还是免息,分期还,最高十年免息,也可以办二十年或三十年的低息分期。

  你先把地买了去种,有了收益后每年还点本息,慢慢还。比如一个单身光棍男买了八十亩地,地价八十贯,然后二十年分期还,一年按夏秋两期,就是四十期,一期只需还四贯钱。

  八十亩地一季收成怎么也得有百来石粮食,毛收有十来贯钱。

  甚至还可以卖更便宜,一亩卖个八百钱甚至是五百钱都行,这些低价出售的土地呢,做些限制就行,限期其得在十年或二十年后才能出售等。

  总的就是低价出售田地取代免费授田,继续吸引移民前来。

  而对于地主买卖田地,不做过多限制,但是,田宅买卖都须要缴获契税,随便你买,只要你有钱,只要你不买那些低价卖给新移民的限制流通田,那随你,但每一次交易,都必须通过官府订立正式契约,以及交纳契税。

  契税向买方征收,税率百分之十。

  这个税不算低,除了田地,住宅和商铺也要征收交易契税。

  有这个契税在,秦琅并不在意土地的兼并流转,每流转一次,就能收一次税,按交易额的十分之一征收,收十次就等于又卖了一次地。

  同时,现在可没有什么贵族士大夫免税这种好事了,基本的两税,那都是以田地和财产为征收标准的,按亩征地税,甚至人丁税也摊入了田亩中,还有原来的瑶役,如今也都折钱代役,同样摊入田亩。

  所以根本不用怕土地兼并流转,地都集中在地主的手里也没事。

  后来的宋代就是这样干的,所以宋代土地兼并虽然严重,但恰是历朝中农民起义最少的朝代。

  不抑兼并必然会带来一个导向,就是大量百姓成为佃户或进入城镇,成为手工商业者,去当打工人。

  因此只要继续遵循朝廷早年颁布的租佃法,那么就不用太过担心那些失地农民怎么办。佃种地主的土地和种朝廷的地,本质上来说,其实都没什么区别,因为都要交租纳税的。

  过去百姓头上最重的负担,其实是人头税,唐初的租庸调本质上来说就是人头税,反正不管分给你多少土地了,这税是跟田地、财产不挂钩的,而是只按丁口和户来征的。

  所以过去的税制下,有地的当然好过些,毕竟能赚钱交税嘛,如果又没地又还得承担税赋,那就要了亲命了,所以大家宁愿去给地主贵族们当奴隶,不是良民就不是课户课丁不用纳税了。

  贵族们乐的接纳这些投效的人呢,也是因为他们有政治特权,是国家免课户,地再多也不用纳税服役。

  这就是地去税赋制度的极不合理处了,朝廷当然也看的出问题,只是过去天下动荡,朝堂上又都是那群既利利益者,内忧外患下也不敢做太大的改革,否则国就亡了。

  而贞观之初,天下重新一统,旧有利益集团已经打破,天子又是几百年一出的明君强者,朝中的执政官员们也以新贵们为主,他们当然不会去维护那些旧贵族旧利益集团们。

  只能屁股决定脑袋,不是看不穿,而是原来的那些人舍不得动自己的利益,而后来者乐的重新分配利益。

  这也需要特定的政治环境。

  所以说历代开国帝王,其实都会做极大的政治改革,而且都毕竟成功。而历代王朝的中晚期,一般也都会被迫进行政治改革,但往往都不成功,原因也就在这,既得利益集团把持权力,哪肯轻易撒手呢。

  请收藏:https://m.it4b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