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五九一章 阴谋_香江大亨传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了不起的进步。

  外资大银行,一直是基本按照国际惯例和同业协定运作的,两项举措的出台对他们极有利。

  华资银行,要么是从银号脱胎而来,要么沾染了较多的银号遗风。

  他们大部适应不了新举措,不少人怨声载道,说英国人卡中国人脖子。

  60年代,正是小银行与银号蓬勃发展的时代。

  香江经济起飞,加工业遍地开花,房地产热持续升温,银行业有利可图,在香江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廖宝珊罹难,并未在华人同业留下什么阴影。

  有的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厄运未降临自己头上罢了。

  积重难返,港府的新条例和同业公会的协议,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恶习”甚至愈演愈烈。

  结果,在新条例实施不到3个月,又一场特大挤提风潮席卷香江。

  明德银号即告破产,众多的中小银行在挤提风潮中摇摇欲坠,甚至连信誉卓著的恒生银行也濒临破产。

  恒生一直口碑极佳,难道它也像廖创兴一样出现了重大失误?

  恒生银行于1960年1月1日由恒生银号改名重组的。次年,二十二层的恒生大厦在中环落成。

  除总行外,另在九龙油麻地、旺角设立分行。到1965年,恒生银行已拥有9间分行。

  恒生银行在改名之前,就实现了与现代银行经营机制接轨。

  利国伟在恒生银行的地位青云直上,1960年1月1日,晋升为董事;1964年1月,提升为副总经理。

  恒生银行积极吸纳存款,到1965年挤提风潮爆发前,恒生的存款总额高达七亿两千万港元。

  有较雄厚的存款做后盾,恒生董事长何少恒主动去寻找放贷市场。

  当时纺织业、成衣业、塑胶业、五金业、玩具业等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前来要求贷款的工业家纷至沓来,其实根本用不着去找贷款客户。

  何少恒认为,银行不是慈善机构,不能等人家“求”我们恩赐;银行是盈利机构,物色准了客户,就意味着盈利。

  他说:“栽培客户,就是壮大自己。”

  他还说:“不要以为自己是客户的衣食父母,客户更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1963年,恒生银行开办“银行业务初级进修班”。

  目的是摈弃银号不适应现代形势的旧规陈俗,学习现代银行基础业务及管理方式。

  进修班由利国伟主持,身为董事长的何少恒亲莅授课,学员有老职员,还有刚入行的见习生。

  应现代形势的旧规陈俗,学习现代银行基础业务及管理方式。

  按揭制度大大缓解了地产商和置业者,资金不足的困难,刺激了已成热潮的地产业迅猛发展。

  银行按揭以土地、物业作抵押,是一项安全系数较高的贷款业务。但也有一个明显缺陷,资金回笼周期太长。

  

  请收藏:https://m.it4b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