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三十章 因地制宜(求推荐求月票!)_我真能看见回报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逛完了特色经济小镇,旋即把众人安排在八卦厂的食堂。

  那琳琅满目的美食,再一次让众人领略到了什么叫做锦鲤风格。

  “这些菜全都是我们按照市场价从农户手里买来的。”

  “科技助农?”

  “没错,都是当天收,当天吃的新鲜菜!”楼小房笑着道:“这些都是有机蔬菜,最多就施了农家肥,农药施打不超过两次。”

  “周围的友商们也很给面子,吃的都是从农户手里收上来的食材。”

  西江境内,每一个乡镇都有助农机器人和助农车的身影。

  帮助几十万农户创造了几十亿元的收入。

  如果你去楼家村看看,就会看到楼家村集体,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场景。

  分工明确。

  种田,养鸡养鸭养鱼。

  然后城市里的好东西反销到乡村,良好的内循环,使得楼家村初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这两个月,每家每户月收入集体突破了五位数。

  这种收入放在以前,他们想都不敢想。

  一般都是家里的劳动力去外地打工。

  等到三四十岁,回家开个小裁缝厂,或者手工厂。

  集体致富,不比某公司的人人个体户强?

  “味道不错,比大棚里的蔬菜味道好多了。”

  一个领导笑着道:“楼总,我记得你们这个项目也是跟官方对接的,以后我们单位的蔬菜鱼肉,就由你们送。”

  其他人也纷纷开口。

  楼小房笑着摇摇头,“我们不管这个,全部都有当地的助农人员对接,还有当地的干部,如果您需要的话,我可以给您号码。”

  那领导先是一愣,刚想问这么做不是很麻烦?

  但是转念一想,他就明白了其中三味。

  旋即开始佩服楼小房。

  把好处落实到基层,其实最辛苦的是基层的干部。

  “好,那麻烦你了。”

  这种顺水推舟的人情,做起来没有一点压力。

  而且也是为了助农,说出去也好听。

  以后有人过来交流,吃饭的时候,说出去也有谈资。

  “楼总,我是饶州横县的,我们那里有许多村落特别的落后,有一些村子直接建在山上,对外交通不便利,农业也不发达,这一点,该怎么解决呢?”

  一位饶州的大佬问道。

  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动作,看向楼小房。

  “这个问题......您太看得起我了,我就是一个生意人,只能用自己的手里的资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楼总,你可是有名的经济学家,谁不知道你在经济方面的建树?”

  那大佬笑了笑,楼小房自贬,他当然不能顺着他的话说。

  “是啊,楼教授,就当聊天说说呗。”

  好家伙,楼教授都出来了,看来今天不说个一二三四五出来,他们是不会罢休了。

  楼小房心累,又当老板,又当推销员,还要当经济学家,现在连主政一方的大佬都过来问自己问题了。

  请收藏:https://m.it4b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