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98章 学政改革_正德大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深蒂固的,尤其是年轻的士子儒生没谁愿意从事举业以外的道路。

  这也是为何京师大学要只让进士出身的报名的原因,因为进士出身的没有举业压力,学习也就更为自由。

  朱厚照有时候真想直接废掉科举,但他又担心科举一废,士林阶层会彻底与自己这个皇帝决裂,甚至也不再对自己的大明王朝抱有最后一丝幻想,毕竟自己这等于夺了人家的进阶之路。

  何况在没有更好的底层民众升阶体系确立之前,自己废黜科举也会断了天下庶民尤其是大多数庶民地主的念想。

  对于帝国的百姓们而言,尽管考科举录取比例低,但好歹有个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希望在,可以不必因为没有希望而造反。

  朱厚照觉得自己唯一能做的就算增加对启蒙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把更多的大明百姓尤其是年轻人与孩童变成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文化人,这样不满足于现状的读书人就会更多,录取比例低的科举就不能再满足于他们的成功需求,必然有更多的学子愿意选择海事或者其他途径实现成功。

  只要自己能够让百姓们意识到参与帝国的海事会有不菲的收入和不错的政治前景。

  其他行业的促进也是一样。

  但现在只能是先普及教育。

  “纳粮取盐”的盐政改革与吏治清明后,使得帝国节约了很多运粮方面的军费支出。

  而边贸的开启则使得边镇与帝国中央朝廷还增加了不少收入。

  清丈田亩更是让帝国拥有了更多的税赋,在短时间内一下子就增加了价值数百万两的钱粮收入,加上边镇屯田与河套新分之民田的丰收,帝国户部的税粮收入竟增加到了三千万石!这已经接近于帝国洪武永乐极盛之世的粮食收入。

  再加上皇家产业赚取的白银收入以及玉林城的矿产开发,大明现在的国库收入甚至已经超过了大明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正因为有如此雄厚的财力支撑,朱厚照才能够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正德七年,新年伊始。

  朱厚照正式下诏,令各地督抚与提学使再扩充社学,且要求每村必须有一社学,旧有的社学已废弃的重新开办,没有社学的新建之村镇则立即开办社学。

  且社学纳入学政体系,由本县与提学使共同管理;

  社学先生给予同举人出身,教满四年可直接应会试;

  社学允许有多名先生,社学设一校长,赐从九品出身。

  同时,朱厚照决议分礼部之权,仪制清吏司所负责之学务单独成立一学部,由康海就任学部尚书,统领帝国学政,一改推行千年的六部之分。

  对于这种编制性的改革,引起的反对声音倒不大,最多是礼部的堂官们会觉得自己权力被分割,可如今礼部尚书杨一清刚转为边镇总督,礼部系统的官员又因为张昇、毛澄两任

  请收藏:https://m.it4b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