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争_明天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层,他想的不是别的,而是大明将领的籍贯。

  除却少数是南方人之外,大部分都是北方人,特别是跟随太宗起家的靖难勋贵。

  “原来勋贵与文官的争斗,不仅仅文武之争,其中恐怕也有南北之争了。北人以武力为进取之道,南方人以文章为进取之道。”朱祁镇默默想道:“后来大明南北经济失衡,与朝中南北两方失衡有关系吗?”

  这个问题,朱祁镇一时间没有答案,或许将来也没有答案。但是朱祁镇心中有多了一些想法,这想法暂且不提,朱祁镇将话题转到了正题上,说道:“先生的意思是,朝廷大规模投入河北,会引起南方人的不满。”

  杨士奇说道:“臣乃是江西人,于谦乃是浙江人,但老臣也是大明臣子,是陛下的臣子,有些话还是要说的。”

  “太祖皇帝靠东南起家,但是厌恶江苏士风,多依赖江西士子,以至于朝中有人说,满朝半江西。这种情况对江西士子有利,对朝廷不利。只是有些什么也是积重难返了。老臣只能如此调剂一二。”

  “北方学风不起,这种情况还是会继续的。”

  “只是陛下以为南人对此,不满却是真的,但是北人也未必会满意陛下之举。”

  朱祁镇大吃一惊说道:“南人不满朕,朕可以理解,但是北人为什么不满意治水?”

  朱祁镇对此是完全想不明白了。

  朝廷财政向北方倾斜,表现出北重于南的姿态,在朱祁镇的正旦诏之中,就有所体现了。

  但是大部分人都以为朱祁镇是说说而已。

  在杨士奇安抚之下,才没有弄出什么动静。现在要动真格了,将这么多钱全部砸到北方,可以说将南方的赋税全部砸到北方。

  他们不愿意。

  这朱祁镇可以理解。

  但是北方人却什么想法?

  怎么朝廷花钱兴修水利,为百姓造福,他们还不高兴不乐意吗?

  杨士奇说道:“而今北方粮食不够,多赖漕运,转运南方粮食,但是如果陛下计划实现了,那么陛下还想维护运河吗?”

  朱祁镇说道:“自然不想了,毕竟运河也费工夫年年修缮。”

  杨士奇说道:“那么北京的粮食从什么地方来?”

  朱祁镇说道:“自然是河北?”朱祁镇此言一出,顿时找到问题的关键点了,说道:“他们是担心,如果北方粮食够了,那么朝廷供应边军的八百万石粮食,供应京师的四百万石粮食,一共一千二百万石粮食,都要从北方出,而南方反而轻松了。”

  杨士奇说道:“并非所有大臣都秉承这个想法,但是有这个想法的北方大臣并不在少数。”

  朱祁镇一时间有一种难以形容的荒谬感。

  他拼尽全力想做这一件事情,原来是里外不是人的事情。

  这就是大明的官员,口中仁义,抵不过心中主意。说起来大明天下,做起来

  请收藏:https://m.it4b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