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一章 可怜天下父母心_北宋小文豪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苏洵已经去应试过,确实没考中。不过苏洵不准备放弃,更不准备改,他觉得自己应该坚持下去,他读了这么多书、走过这么多路,合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观点,没必要非要拗得跟别人一样。

  这出戏就很对苏洵胃口,里面的打斗干脆利落,整体情节也很好地塑造出了铁面将军能打能抗又心怀百姓的战神形象。

  当然,战神这个说法有点夸张,不过坊间戏传夸张点也无妨,无伤大雅。

  反正看完这出戏,大伙不仅心里很安稳,还忍不住嘲笑那些听信谣言的人太蠢:南诏离蜀地两千里,侬智高怎么会带兵打过来?狄将军这么英明神武,叛军怎么可能还有余力往外打?他们早被狄将军打成一盘散沙了!

  这两天随着抽奖用的十个小问题传播开,越来越多人自觉对南边的战事“了若指掌”。

  要是遇到乡县来的人担心侬智高打过来,成都府每个街头闲汉都能有理有据地反驳回去,唬得那些外来人一愣一愣的,一句话都不敢说了,生怕暴-露了自己的无知。

  这部戏虽然算是任务戏,排练时间也不长,宁胜男这个“铁面将军”扮演者却把整场戏带活了。

  苏洵看完了,只觉无一处不精彩。

  到退场时,苏洵和身边的兄长感慨道:“要是父亲在的话,应该会很喜欢这出戏。”

  他们父亲苏序是个十里八乡都有名的豁达人,年轻时不爱读书,爱喝酒和交朋友。到老了,他倒是突然爱上写诗,就是没什么文采,写的是田埂上的事、酒杯里的事、每一天发生的大事小事,林林总总写了数千首,没一首称得上是传世之作。

  今天这出戏连句像样的唱词都没有,台上的人就像是活生生的人一样,顶多只是讲起话来更讲究韵律和排比。除去这些许的艺术加工之外,每一句台词都很直白,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过路百姓,全都能听得明白。

  这是演给百姓看的戏,少了门槛,多了趣味。

  所以苏洵说,他们老爹应该会很喜欢。

  提及已经故去的父亲,苏涣面上也有些怅然。他叹息着说道:“我与大哥埋头苦读那么多年,在朝中汲汲经营,也不曾混出什么名堂来,官当得一般,文也写得一般,唯独你和子瞻随了父亲心性,生来豁达通透,日后你们的成就定然会高出我们两个当兄长的不少。”

  苏涣说的是实话,他自己是进士,他两个儿子也是进士,可大宋开国近百年,科举进士还少吗?前些年甚至每两年就开一轮举试,偶尔还会加开恩科,可以说进士一点都不值钱。

  苏涣混迹官场那么多年,对自己多少有点数,他都五十好几了,这辈子估摸着也就这样了。

  两个儿子虽也一只脚踏入官场之中,却也不是什么有大本领、大志向的人,指望他们能成为多出色的人也不大可能。

  苏洵见兄长兴致不高,不由说道:“我看侄儿就挺好。谁家孩子在七八岁的年纪办事能这么妥当?”

  苏涣直摇头:“这小子,往后不给家里惹祸我就满意了,能指望他什么?”

  提到这个,苏洵也沉默了。

  他小儿子苏辙还好,做事是个稳当的,从小就懂得给他哥打掩护,兄弟间的情义不可谓不深。

  他大儿子苏轼就不同,他是个急脾气,也是个直脾气,遇上对胃口的人他能立刻引为知己,遇到不顺眼的人任你是天王老子他也不会搭理。

  这样的脾性,真的适合去考科举、混官场吗?

  家中儿子有棱有角,当爹的自然喜欢,可这么个儿子放出去前路估计不会顺遂,往后有的是他们要操心的事!

  两个当爹的对视一眼,都叹了口气。

  愁啊。

  儿子太有出息让人犯愁,儿子太没出息也让人犯愁,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请收藏:https://m.it4b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