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32章 收粮_乾隆四十八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民政的人。”

  “民政?民政干啥来了?”

  “说是怕粮站的人在秤上玩花活,秤不准的话,咱农户不就吃亏了么。”

  话说清代计算粮食时主要用斗,把粮食装在斗容器里面,然后用平尺一刮,斗平了,就是标准的一斗。而清代早中期的斗大小不一,有很多标准,其中就包括了“户部颁仓斗”、“仓斛”、“漕斛”、京仓洪斛、通仓洪斛、金斗、关东斗,每一种对应的容积都不太一样。

  比如关东斗是清代早期东北地区征粮专用,每标准斗抵关东斗五升;而金斗也被称为“皇斗”,属于内务府专用斗,每斗合标准斗。

  再比如某地每石粮食加耗斗,则该地“仓斗”就在标准仓斗的基础上每石扩容斗;或者是用当地的“标准市斗”充作“仓斗”,或是用本地“通用市斗”代替“仓斗”征粮。

  此时一旁的高六庚问道:“老栓叔,那官府收粮不用斗用秤,咋个算法?”

  刘老栓道:“粮站给的章程是一石合125斤,用秤一称就行,比南边官府那仓斗好,不欺负人。”

  李清文在乡下就见过衙役在仓斗上玩花样,踢斛淋尖那都是小儿科。他“哦”了一声又问道:“老栓叔,恁家今年打算卖多少?”

  刘老栓砸吧着烟袋嘴,一脸得色道:“四十石,五千斤。”

  之前说过(见216章),北海镇的粮食基础定价是参考了济南府的粮食市场。现在关内粮价这块都是由漕帮中人每月传消息到射阳湖,再发回北海镇的。这两年虽然有所波动,但始终围绕着每石两白银这根基准线。

  不过因为清廷在关外用兵,米价倒是涨的厉害。大米的价格由每石两上升到3两,上涨了四成多;这主要是因为八旗兵的一日两餐还是以吃米为主。

  刘老栓卖四十石小麦是六十两白银,北海镇银元一枚是克,含银率和带清的925银一样,五枚对应一两,所以刘老栓这一次的收入就是三百北海银元。

  李清文愕然道:“卖那老多?万一有个灾的可咋办?”

  刘老栓笑道:“后生,再不卖家里都装不下了,俺家西厢房里堆的都是粮食,咱村这公仓也放了不少。不卖等着长虫?去年俺家就卖了三千斤,王爷对咱百姓好,咱也不能拿陈粮卖,留着自家吃就中。等过两年钱攒够了,俺家也起个青砖大瓦房的两进院子,过过地主老爷的日子。”

  柴如桂三人听了心下愕然,没想到在北海镇种地居然能这么富,对比一下河南,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可人家刘老栓也说了,两年前开荒的时候苦着呢,尤其是入了冬,白毛风一刮,只能呆在地窝棚里,第二年村里才在民政的帮助下,给每家盖了木刻楞。

  此时二村的各家男女老少都聚集到了晒谷场,这一波那一伍。女人们一律

  请收藏:https://m.it4b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